互联网+制造面临难题 资本说爱你不容易
国家统计局本月发布数据显示,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报49.6%,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创年内新低。至此制造业PMI已连续4月低于50%。这组数据的公布,使得制造业再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制造业的数据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又给制造业带来了希望。我国的制造业究竟走向何方?金融的力量又会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资本眼中,制造业是一块烫手山芋吗? 投资人称制造业是转型根本 在最近举行的2015投中年会上,国科投资董事总经理夏东说:“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根本,中国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只有制造业在产业分工当中获得巨大的价值,才能解决这么多就业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先进制造领域耕耘,我们还是很有收获。”几年来,作为中国科技投资是中科院下属的机构,国科投资一直关注先进制造领域,有一半的项目在高端装备和材料领域里。 投资人认为有很大发展,在行业中的企业也表示“很乐观”。三一重工(600031,股吧)高级副总裁贺东东则表示,站在一个行业级的应用角度看待未来,他们更多从智能制造的角度、工业4.0的角度看未来商业模式的变革。“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关注的一个是物联网,一个是大数据,再一个就是用户端的整体解决方案升级,从这几个方面去看待我们的行业的一个转型。” 贺东东表示,机会在哪里取决于快速行业级集成和应用,而三一重工也更注重物联网的发展。“中国在整个物联网尽快能够基于物联网的基础,把这些点状的制造技术的制造能够串起来,在应用场景里面,在商业模式上面尽快做变革。” 尽管我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市场,企业也都摩拳擦掌,但最近的数据却并不乐观。国家统计局本周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报49.6%,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创年内新低。 至此制造业PMI已连续4月低于50%,说明制造业经济处于收缩空间。数据显示,同上月相比,构成制造业PMI的12个分项指数均有所下降。具体到企业规模,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数据显示,大型企业制造业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在扩张区间呈现企稳走势;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为48.3%和44.8%,分别比上月下降0.4和1.8个百分点,继续低于临界点。 不是冷也不是热 而是转型 “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人类生活模式的深刻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我相信,无论我们如何预测它们对生活方式和业务模式的影响,实际的冲击力都会比预想得更为强烈。” 弘毅投资董事长赵令欢这样感叹技术带来的冲击。 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约为6.6%,其中工业增长不足2%,而服务业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都超过10%。中国经济的整体趋势,在很多投资机构的组合中也得到了印证。 以弘毅举例,前三季度,建筑材料、工程机械行业都在痛苦地下滑,而新近投资的服务和消费业企业都出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不管酒店行业还是在线旅游。“我们也由此认为,中国处于经济的转型期而不是衰退期,是有冷有热、冰火两重天。” 赵令欢这样说。互联网作为技术、大数据作为工具、云作为平台,与线下的融合是不可或缺的,新旧融合是很重要的机会,这在零售、医疗、餐饮、差旅等行业都已经发生。 关注技术变革带来的长期价值 与那些短平快的基金或投资项目相比,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长期工程。说起自己的投资经历,启迪创投合伙人罗茁在京北大学第一期开学典礼上这样感慨:“我们主投技术型的公司,因为我们一帮理工男自认为了解技术,投技术型公司也算是成功,回报上百倍的、上千倍的公司也有。但也错过了很多其他领域的机会,我们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还在坚持这么投。但策略上有了一些变化,因为有技术创新和面向大众消费的,这两者是有结合点。“对于投资市场来说,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定位。”坚持长期投资,简单套利的事情我们不会干。“和罗茁一样信奉技术的基金不在少数。 丰年资本创始合伙人常彬表示,整体的高端装备制造需要时间。它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无论从单向技术,还是从总体技术来说,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对于未来而言,我觉得中国高端制造要整体有一个提升,势必要在各个单向技术的集合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中国高端制造在未来如果要在整个体系上有一个大的系统化进阶,整合是一个大趋势。 专家观点 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面临的难题 文·秦 业 在“互联网+”时代,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驱动制造业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互联网+”协同制造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及理念,促使制造企业、用户、智能设备、全球设计资源以及全产业全价值链之间的互联互通与高效协同。即强调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加强企业内外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化、网络化发展,更多地发挥我国互联网的比较优势促进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协同制造是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属性和特征,且不同环节、领域、企业的应用水平差距悬殊,使得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侧重消费服务的互联网暂难满足制造业生产性需求。当前我国互联网服务主要是侧重消费型,重在用户体验,发展的模式也是重市场开拓,轻资源和技术的研发与整合,这种互联网基因与企业生产性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二是核心技术仍是制约我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大量核心技术仍严重受制于国外厂商,制造企业在开展创新应用模式的时候往往受到技术瓶颈约束,由此导致我国制造业深度应用互联网受限,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组织能力薄弱。 三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通用的融合创新推广路径。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且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因行业差异与专业壁垒影响,作为供需双方的制造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对互联网认识存在不同。一些制造企业或对互联网创新理解不够,缺乏开放共享的精神和自我变革的勇气;或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盲目,迷失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一些互联网企业对制造业领域创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或固步于消费者端琢磨“眼球经济”,或因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足够认识而“不接地气”。 五是支撑创新转型的旧体系改造和新产品推广的专业服务不完善。如何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将既有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更好地与互联网结合,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相应的标准体系目前在行业上下游间暂未统一,接口困难,各方自行推动的标准建设带来较高的重复建设成本,相关的政策法律也有所缺失。(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