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背后的喜与忧
晚上8时,在无锡市电子仪表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数十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工作,35米长的智能手机屏幕生产线只需要1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系统,每隔三秒就能生产出一块智能手机屏幕。公司董事长张健告诉记者,新投入的自动化生产线能节省人工50%,同时,生产的精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无人工厂”无疑为制造业企业揭开了一幅未来的美好图景:所有的工序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电脑加工设备、无人运输车和自动化仓库设备来操作,技术人员则自如地坐在计算机旁,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车间的生产信息。 在不久的未来,无锡会出现真正的“无人工厂”吗?从“制造”到“智造”,企业又面临哪些转型难题?近日,记者走进锡城多家制造业企业,探寻智能工厂背后的喜与忧。 人力成本上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已经成为共识 无锡电子仪表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电子产品和组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与日本夏普株式会社、德国西门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均有长期紧密的合作。 “去年我们公司业绩还不错,做到了270亿,增长了20%,我们的产量并没有降,但是我们的销售却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分析其中的原因,张健认为,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企业综合成本的增加,员工工资每年都在涨,其次是智能硬件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事实上,随着无锡人力成本的迅速上升,加上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在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均向记者表示,劳动密集型的“万人工厂”越发逼近薄利甚至零利。 “没有有效的投入就不会有有效的产出。”据张健介绍,这条新投入的手机屏幕自动化生产线花费了他们500万美金,但自动化生产给企业带来了福利:单位时间内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多的产品。 “与许多熟工相比,刚上线的机器手只能算是个‘新手’,但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却远超熟工、能手。”不经意间,曾被视为概念的“无人车间”已在电子仪表工业公司成为常态,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已经成为无锡企业家的共识。 走进贝斯特的智能工厂,记者发现,这里的生产“静悄悄”。在贝斯特,信息技术的改造已经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制造,更大的变化是生产组织方式:通过对客户历史采购量和中长期需求等数据进行分析,依据产出能力自主安排生产时间和数量,客户经理、操作工人以及原料供应商“串”在同一条信息链上。 生产车间内,用一款机器人代替车间工人的流水化操作,这就是智能工厂?还远远不止!贝斯特公司董事长曹余华理解的智能制造,是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制造向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向产品加服务转型的探索。通过智能化改造,他希望客户个性化产品单个生产的费用可以变得和大批量生产的费用一样。 无锡为什么还没有一家完全无人化的工厂?钱紧、技穷 “无人工厂”实质上是工业制造智能化、高端化的一个缩影,随着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将会出现。但根据记者了解,引进与应用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的厂家很多,无锡却还没有一家完全无人化工厂。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中小企业主向记者表示,“机器换人”高成本和高技术成为最主要的两大障碍。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动作复杂程度高、精准化程度高的机器人设备主要靠进口,仅机器手每台约20万元,如果整个配套设备都进口,一个台组则需45万元,一整套智慧工厂的设备加系统的价格甚至达到了上千万。 凯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算过一笔账,按照现在一台机器手20万元计算,目前一个工人的年用工成本约6万元,而在不同工序上“机器换人”的替代率不同,有的工序在现阶段进行“机器换人”并不划算。所以,在打造智能工厂方面,他们也只能量力而行。 而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说,生存下去都成为了问题,更难拿出这么大笔资金进行自动化改造。“大家都知道,不转型就是在等死,但是转型的成本投入很大,搞不好就是找死。”某小微纺织企业主直言,他们目前没有闲余的资金改进智能工厂。 除此以外,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也是很多有意向进行工厂智能化改造的企业的一大障碍。 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市主要从事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制造的企业约30家,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企业仍然以集成组装为主。而这其中,精密减速机、控制器、高性能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这些零部件占到整体生产成本70%以上。 “全流程自动化改造不是简单地从国外买回几台机器人就可以实现的,还要求企业有应用研发的人才和能力。过去拼体力,现在比智力。”专家指出,困境之中,博弈之下,无锡企业需要开拓与创新。 “无人工厂”减的是可重复劳动的普工,专业技术人才依然需要 “无人工厂”的不断实现,是否意味着工厂裁员、员工失业,那么多的产业工人该去哪儿? 尽管有机械化,人仍处于中央位置——这是采访中大部分企业家对记者的回答。 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无人车间”大大减少了企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但“无人工厂”减的是那些危险、环境恶劣、简单重复劳动的普工,专业技术人才依然需要,比如,对智能制造系统的维护人员、巡视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有智能制造知识和技能的工人需求大幅增加。 在上汽商用车的无锡基地,一些机器装配完后的检验工作仍然需要由人工来做。而且每个生产线需要配备组长,负责对智能装备进行操控和维护,并能应对生产线上的简单故障。 “未来的造车将实现‘无人化’,‘汽车产业人’将不再是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可能每个员工都是智能设备的管理者,机器人将充当一批‘听话的员工’,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模式的最优化。”在上汽商用车公司负责人看来,工人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型,面临的是技术提升问题,而不是失业困境。 “所谓的‘无人工厂’并非完全无人,企业追求的是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有机互动与平衡。”不少企业反映,自从工厂智能改造之后,员工结构从原来的一线产业工人占主要比重的金字塔形向中间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多的倒梯形转变。 对于“无人工厂”,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企业和政府不能只从“换人”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智能化,而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智能装备来改变工艺生产流程,解决制造周期、成本以及整个工艺流程的问题,让产品更有竞争力,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人也要变得智能化。当工人从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和决策者,专家建议,企业、政府和学校都应共同努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制造业劳动者的素质,让产业工人转型和制造业的转型互相促进,共同升级。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