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厂商资讯 >

龙里瑞和医药智能制造基地冲刺竣工

2025-11-04 10:49 [厂商资讯] 来源于:天眼新闻
导读:10月29日,龙里县冠山工业园区内,瑞和医药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现场一派繁忙。厂房外绿化移栽有序进行,厂房内切割声、电焊声交织,近180名技术工人分布在各岗位,全力冲刺项目
10月29日,龙里县冠山工业园区内,瑞和医药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现场一派繁忙。厂房外绿化移栽有序进行,厂房内切割声、电焊声交织,近180名技术工人分布在各岗位,全力冲刺项目最后阶段。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牟绍莉 摄
作为龙里大健康产业园的核心项目,这座总投资约3亿元的智能制造基地,正朝着“12月竣工验收、明年1月启动生产认证”的目标稳步推进。
“目前项目总体进度已达90%,正处于消防验收、质量缺陷整改等收尾阶段。”贵州瑞和制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周德林介绍,同步进行设备安装与系统验证,预计12月可完成竣工验收。
项目建成后,将涵盖中药制剂、化药制剂、中药提取等多条生产线,并配套能源中心、物流中心及研发中心,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走进厂房,细节处尽显“医药智造”的严谨。一楼参观走廊采用落地透明玻璃,实现生产全过程可视化管理;车间地面铺设抗菌防尘的PVC地材,墙角采用圆弧过渡(R角)设计,有效避免清洁死角,降低微生物滋生与尘埃积聚风险。“在生产环境设计上,项目严格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从硬件上保障生产环境的持续洁净与合规。”周德林介绍。

空调机房。牟绍莉 摄
位于二楼的空调净化系统是保障药品生产环境的核心。“与普通空调仅调节温度不同,我们的净化空调系统能够对空气进行多级过滤与温湿度控制,实现洁净区压差、温度、湿度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确保持续符合相应洁净级别要求。”周德林说,此外,车间洁净区还将开展浮游菌、沉降菌及悬浮粒子等关键环境指标的动态监测,全面控制潜在污染源。
制水车间中,六套大型不锈钢纯化水系统正在进行滤膜安装与调试。该系统通过“原水箱→多介质过滤→软化→活性炭过滤→保安过滤→浓水回收”等多道工序,每小时可生产8吨符合药典标准的纯化水。“通过增设浓水回收系统,项目将制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比例从原来的30%至40%降至10%至15%,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周德林补充道。
“在药品生产中,人为因素是质量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周德林表示,为此,项目规划建设了智能制造药品生产线。新基地在关键工序装备智能传感器,实现从原料投入到包装的闭环生产,最大限度减少人员直接接触物料,既降低人为差错风险,也提升工艺一致性与生产效率。

已安装的设备。牟绍莉 摄
相比2002年建设的老厂,新建的17条生产线(含5条化药制生产线)不仅实现智能化升级,也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增强市场供应能力。
作为地方重点制药企业和连续七年税收过亿元的“纳税大户”,瑞和制药新基地投产后,按年设计产能计算,预计年工业产值将新增约50亿元,实现利税超过3.5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公司行政总监姚光哲表示,瑞和已制定2021至2030年十年发展战略,推动业务从“肝病为主”向“两核多翼”转型,从现代中药扩展至“现代中药、大健康产品、生物药”协同发展。新基地将作为公司打造黔南州制药行业标杆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规模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龙里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记者观察】
走进瑞和医药智能制造基地,未闻药香,先见匠心——圆角设计的墙面、核心生产区的环境洁净度严格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相应洁净等级的要求、每小时产8吨纯化水的制水系统,每一处细节都折射出对药品质量与合规性的极致追求。
从老厂的传统产线到如今的智能产线,从肝病用药为主到多元产品布局,瑞和制药的升级之路,正是黔南州乃至全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传承连续二十余载药品生产制造所积淀的深厚底蕴,与设计年产值50亿元的蓝图相呼应,不仅描绘出企业自身的成长轨迹,也展现出地方大健康产业“以智提质、以链聚能”的清晰路径。
待明年1月开始,相应生产线逐步通过药品生产许可认证后,这座智能制造基地将正式投产,届时不仅将输出合格药品,更将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编辑: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