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业蝶变:从“制造”迈向“智造”
宽敞整洁的生产车间,与外界人声“鼎沸“的生产线截然不同,在这里,仅能听见机械部件运转的“咔咔“声,以及基础部件在各个单元间流转所发出的动静。几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来回监控着,组装、上料、固定、检测一气呵成,这便是刚刚“入职”的机器人试产景象。 机械手将大批人工剥离出去,“机器换人”成为浙江现代产业工人的写照。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浙江省对于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贯彻。党中央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坚持创新发展是重中之重。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蝶变:从“制造”迈向“智造” 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从而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浙江省在制造业的创新之旅也在扬帆起航。“机器换人”不仅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更可以实现工艺质量、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机器人的“上岗”,让浙江省多家企业尝到了智能制造的甜头,正泰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在创业初期,股东们坚持不分红,把利润全部用于技术研发和扩大再生产。根据不同产业的属性,正泰每年会拿出销售收入的3%-10%用于研发,高端装备的研发费用甚至高达50%左右。
(赵春晓/摄) 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先生感触颇深。 不要小瞧自动化生产线,除去机器人上料单元中的机器人为引进设备,其他的单元全是正泰自制的。从设计草图到项目评审、从生产线设计到零部件调试,经历了两年的时间才将这条全制程自动化生产线研发成功。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初现的“风光”同样令人欣慰。 如今,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产能稳定在相比传统作业方式人均小时产能提高140%。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员工的作业内容也从装配的手工劳动转型为产品校验、包装、设备维护等工作,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须知,制造企业逐步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的过程殊为不易,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兼备的交流接触器全制程自动化生产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而是一种对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突破。 智能工厂省人力工人从320位降到96位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变革和转型的十字路口,且我国的智能制造业已开始进入应用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作为“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领域最热门的词汇,它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我们建这个智能工厂的目的不是为了透明而透明,也不是为了智造而智造,而是为了更好满足未来终端客户需求。”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如是说。 正泰之所以建智能工厂,其新能源晶硅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韩玮智认为除了积极探索“中国制造2025”示范工程外,有两个考虑:一是人力越来越贵,二是自动化设备价格直线下降。 从2012年开始,整个光伏行业都在进行自动化改造,只是正泰更进一步,从自动化进入到智能工厂。“等全部建完投产,整个智能工厂的产能可达230兆瓦。”韩玮智这样说道。 同样的产能,以前需要320个工人,现在只要96个工人,一年能节省近1800万元。“今后最终所需员工将不到50人。整个制造环节,人作为设计者和管理者,指挥和执行任务全部由机器人完成。”这一切,韩玮智将其归功于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结果。 记者在浙江省调研时发现,无论是企业还是当地官员,创新已成为他们说得最多的词汇,而他们也在用事实践行科技创新这一口号。 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在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对于浙江省制造业来说,是迈向由传统制造方式到智能制造模式间重要而弥坚的第一步。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