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厂商资讯 >

打造“三新”制造企业 浙江工业积极拥抱智能制

2017-01-06 13:35 [厂商资讯] 来源于:浙江日报
导读:回望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浙江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成效渐显。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率先探索的浙江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已经“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绘出一道漂亮的新

  回望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浙江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成效渐显。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率先探索的浙江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已经“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绘出一道漂亮的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曲线。

 打造“三新”制造企业 浙江工业积极拥抱智能制造

  近年来,浙江省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提质增效这一总要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认真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工业和信息经济总体呈现出“平稳运行、结构优化、质效双升”的发展格局。 
  如今,浙江全省上下正在把制造业升级作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高收入之墙”的重要途径,让浙江制造在全球高端制造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让“浙江制造”成为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 
  以“新”引转型,以“腾”去产能——拉开寻求发展新动能的序幕 
  只有不断提高行业标准、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才能使中国传统产业甩下包袱、轻装上阵。这些年,我省一方面以“腾”去产能,着力淘汰落后供给,通过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淘汰和整治落后低端产能和企业。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僵尸企业”处置府院联动机制,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处置方式,加快“僵尸企业”市场出清。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坚持提高标准、自我加压,注重通过市场机制和法治机制,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化解严重过剩产能。 
  大力整治“低小散”企业。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原则,实施“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十百千万”计划。据测算,关停淘汰低端落后企业影响全省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但我省仍然坚决坚定,以主动的减速换来结构调整的空间,以淘汰落后的“减法”换来先进产能的“加法”。 
  另一方面,我省以“新”引转型,着力扩大有效供给。 
  构建万亿产业培育新体系。以重大产业平台为主载体,充分利用“倒逼腾笼”的空间,采取“一个产业、一个政策、一个规划、一个协调机构、一系列具体载体”等举措,大力培育发展信息、时尚、环保、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的万亿级新兴产业。 
  打造信息经济发展新引擎。浙江是国家“两化”深度融合以及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创建省份。为此,浙江省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政策意见和产业规划,确立了“一号产业”定位,深入实施信息经济“双百工程”(培育百家重点企业、建设百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40个国家级、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园区)、12个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10个信息经济特色小镇,深化20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全力推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两化”融合指数在全国排名上升为第三和第二位。 
  推进三品战略支撑新优势。以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系统部署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大力推进6方面、15项具体举措,对106家重点企业、188个重点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注重发挥G20杭州峰会效应,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品牌知名度高的传统优势产品,实施国际对标,加快进口替代。
  回望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浙江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成效渐显。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率先探索的浙江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已经“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绘出一道漂亮的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曲线。 
  以“创”强动能,以“融”促升级——寻找制造强国中的浙江坐标 
  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是一切产业实现品质飞跃、铸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路径。由此,浙江着力推动创新从“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加快建设国际化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创新打造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侧新优势。 
  实施“万企创新”。重点建设一批新平台、突破一批新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推广一批新模式、应用一批新管理,引导企业开展全方位创新。建立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机制,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制度。 
  推动“大众创业”。积极引导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和浙商系等“创业新四军”创业创新;开展“浙江好项目·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实施“个转企、小升规”专项行动;加快发展一批“众创空间”。 
  建设“特色小镇”。其定位是作为浙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打造特色产业生态的新举措、引进集聚高端要素的新高地、探索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径。聚焦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时尚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突出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自愿申报和联席会议审定,规划建设了63个经信领域的省级特色小镇。建立了省、市、县、特色小镇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给予土地指标配套奖励和财政奖励。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敢为人先的浙江因时而谋,抢先开跑,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探索,为浙江制造转型升级打开“智慧之门”。 
  深化“机器换人”。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核心,组织实施百项“机器换人”示范项目、20个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推进“机器换人”从单个企业到块状经济连片发展。制订《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重点围绕汽车、电梯、家用电器等行业,加快推进关键环节、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 

浙江工业

  推进智能制造。组织实施《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加快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16项省级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和17项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试点示范建设。围绕5种智能制造模式关键因素,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智能制造评价标准。 
  推进服务型制造。将服务型制造列入经信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指导目录的重点领域,推广在线定制、众筹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等销售生产模式。在鞋服、装备、装饰、家电等行业,开展100家省级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创建84家省级制造业网络营销示范企业。去年,在工信部的直接指导下,我省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剑指2025,对接国家战略 
  一个跨越十年的愿景——《中国制造2025》,宣告中国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寻找工业4.0时代新的全球定位。“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业未来阶段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 
  2015年底,省政府正式公开发布《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纲要》为浙江制造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了一条现实路径。2016年初,省经信委便召开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重点工作。编制和发布“1+X”推进方案,落实部门分工方案。根据《纲要》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制定9个产业发展规划、11个重点工程实施意见或工作要点、6个配套政策文件,印发《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2016年推进工作要点,明确2016年重点工作和职责分工。同时,推动各地发布2025行动计划。2016年8月18日,宁波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制造”,由此再扛国家使命——要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宁波力量。 
  2016年,《在工业强县中开展“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工作方案》传到各县市区,通过发挥地方主体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扶持,推动《纲要》明确的产业发展重点在地方形成典型发展路径,推动《纲要》提出的11项重点工程在地方落到实处并发挥实效。余杭区、余姚市、诸暨市已列入“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县级试点示范,着力探索一批可借鉴、可推行的工作经验和典型模式。 
  以“改”优环境,着力释放制度红利 
  “中国制造2025”所描绘的这幅美好图景,浙江已先行一步。眼下,一场以“迈向中高端”为目标的产业升级正在浙江大地持续演进。以“改”优环境,着力释放制度红利。 
  按照“定向、定期、精准、有力”原则,我省去年先后出台两批共50条降成本政策,全年可为企业减负1000亿元以上。去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由前年同期的84.8元下降为84.0元,比全国低2.14元;成本费用利润率6.9%,高于前年同期0.9个百分点。浙江已经成为企业非税负担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 
  与此同时,坚持“自下而上、先简后全、全省联网、重在应用”,全面推行以“亩产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综合评价制度。要求所有县(市、区)合理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规上企业评价必须包括“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排放工业增加值”4项基本指标。建立经信、统计、环保、国土、税务等部门涉企大数据平台,根据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对不同类别企业实施差别化的电价、水价、排污费、城镇土地使用税、用地、金融信贷等政策。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工作开展全覆盖,所有规上工业企业纳入综合评价全覆盖。 
  下一步,我省还将紧紧围绕制造强省、信息经济大省建设战略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两化融合”为基本手段,持续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推进调结构、增效益各项工作。浙江制造业在实现“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的跨越之后,正在进一步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

(编辑: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