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不会沦为又一个“ERP”
在11月上旬举行的上海工博会上,德国博世力士乐实际展出了即将落户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4.0智能生产线。 王晓涛/摄 11月1日,在珠海航展上,虽然C919大型客机只展示了1架110的剖开式模型,但这个“大模特”依然为中国商飞赢得了大订单。 同日,在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面对记者,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过程控制部高技术解决方案部业务总经理徐水根在谈及C919时难掩心中的兴奋。他说:“我们为C919大飞机的碳盘加工生产提供了信息化管理系统。”据了解,碳盘是飞机刹车轮子的刹车片,由碳元素制成,飞机降落几次以后就必须更换。生产碳盘要先进行热处理,使其碳盘更加耐磨,然后还要刻字,给产品标号标段。因此在一个既有加热也有处理的生产过程里,要对加工过程中所有的数据进行跟踪,霍尼韦尔所提供的控制和管理系统,能够在碳盘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对所有的数据和参数进行追踪记录,以便将来的质量追溯。 在中国制造不断提升的进程中,自然不能缺少德国企业的身影。就在距徐水根的办公室仅半小时车程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当天下午,参加2016工博会的德国博世力士乐与成都市政府签署了项目合同,双方将在经济开发区内新建全国最大的工业4.0展示培训中心,助力西部的汽车制造基地实现智能制造。 可以确定,未来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元素。 企业追求的是效益 伴随着智能制造概念的持续升温,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呈现在企业面前。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博世工业4.0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表示,各种各样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差异很大,不同的行业侧重点也不同,有的强调生产执行环节,有的强调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有些是物流,有些是内部管理流程、客户服务等。大致的套路和过去信息化上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差不多。“现在大部分的解决方案是降低成本,如果我们看远一些,智能制造是一种生产模式的变革,即要把个性化的需求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现在这方面的解决方案非常少。未来企业按照个性化需求、规模化定制的解决方案生产,会很有生命力。”他说。 在此前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一个企业代表说,“上智能制造和工业4.0是大潮,不上是等死,上呢?我就担心我早死,因为要投一笔钱。”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企业纷纷上马ERP后的痛苦。面对鱼龙混杂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企业最关心的是能否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技术部副部长罗丽丽表示,工业4.0不管是软件创新还是硬件改造,要紧紧围绕产品,保证企业的交货期、质量,最终是降低成本。“并不是通过别人引进一些高大上的设备,就是企业的智能制造。真正的智能制造,是适合自己企业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人员的技能,通过对工艺流程、工作流程以及数字化、自动化的改造,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有些智能制造成本增加了5%,但是交货期缩短了50%,这是对企业有利的智能制造项目。如果企业成本提高了50%,交货期只降低了一点,这样的智能制造则是失败的。”她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晓涛)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