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快速通道 > 行业新闻 > 热点关注 >

“2025 + 4.0”中德制造业的合作蓝图

2015-11-13 12:15 [热点关注] 来源于:中国两化融合网
导读: 在日前举行的访华新闻发布会上,德国汉堡市第一市长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 做出表示。朔尔茨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德中两国在工业领域上存在良好合作,这从贸易的数
        “很多中国(制造业)企业已经在德国汉堡市进行生产。”
        在日前举行的访华新闻发布会上,德国汉堡市第一市长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 做出表示。朔尔茨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德中两国在工业领域上存在良好合作,这从贸易的数字上就可以看出。”
        同时,“‘工业4.0’是我们与中方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朔尔茨说。
        朔尔茨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与中国进行工业合作的德国官员。实际上,在中国公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之后,中德双方围绕“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联系日益紧密,包括两国政府首脑在内的官方层面也对相关领域的合作抱有很大期望。
        据了解,目前部分学者却并不看好两国通过各自指出的制造业发展规划进行合作。有观点指出,二者并不具备类似性,因此不具备可合作性。
        对此,此前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Michael Clauss)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我认为,在目标上,二者存在共性。”
        那么,两国之间的制造业是否可以合作?合作将以何种方式进行?两国又将从中如何获益?除柯慕贤外,《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还就此问题对对外经贸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所欧洲中心主任史世伟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闫瑾副教授进行了专访。
        异同
       《中国产经新闻》:“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史世伟:虽然德国“工业4.0“目前也还只是一个目标,仍未达成,但德国正在由工业3.0向4.0进发。而我国目前虽在个别方面接近3.0,但是整体还是在从2.0向3.0努力,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转型。
        柯慕贤:我们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为实现机器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自动化,第四次要实现信息化。对德国而言,我们处于第四个工业革命。由于两国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所以是从不同层级出发。
        德国“工业4.0”并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理念,但是有一点很清晰,即实现全新的生产模式,会改变经济的运营方式。简单来说,其中存在两个要素,一个是互联网,另一个是传统制造业、传统的制造模式。如果分析美国,其在互联网领域比较强,而德中两国的传统制造业水平较强。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更好地发展互联网,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如果这么分析,两国有共同的背景,有共同的出发条件。我们可以加强合作,这将有利于双方。
       《中国产经新闻》:未来中德两国之间的合作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以哪方为主导?
        闫瑾:采取的方式一定是尽量寻找中德双方的共同点,如德国的“工业4.0”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可以契合的点。德国的“工业4.0”是一个德国的工业发展阶段,这是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的大型项目,由德国的工程院、西门子公司以及一些学术机构一起推动,形成一个国家战略。政府投入很高,为2亿欧元。这和“中国制造2025”是有契合的地方。
        在去年10月中德政府共同发布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如何在框架下加强合作得到体现。一共是4个方面,包括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加强两国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之间专业交流有利于深化合作;中德两国将在标准问题上紧密合作,并将“工业4.0”议题纳入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等。
        史世伟:企业将是未来合作的主体。政府在其中可能担任标准制定者的角色,并且帮助合作构建平台。企业之间的合作可能会集中在智能制造、信息化等方面。
        目前,双方建立了工业4.0合作论坛,且双方都有领导单位,可能会给出一些框架性的指导建议与指导标准等。当合作当中出现具体问题时,合作小组可能会就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突破点
        《中国产经新闻》:在未来,具体的合作会从哪些产业开始实现突破?
        史世伟:事实上,整个制造业都会出现实现标准化、智能化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可能更多地从装备制造业开始,将从汽车产业以及其他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产业开始。讲到自动化,首当其冲的是机电一体化。在传感器、指令器等微系统的制造领域也会出现合作。
        闫瑾:在计算机、机器人领域,双方有合作的潜能。德国在此领域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如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高端数控机床、传感物联、自动化、数字化工厂。上述领域也是“中国制造   2025”里面重点发展的一些领域。
        同时,电动汽车、智慧家居、高能效的智慧能源控制、污水处理等方面可能是两国的优先合作领域。这些既是德国的强项,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在这些方面双方还是有合作的共同点。
        两国的两个制造业规划涵盖了两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基本上,其他发展方向都可以纳入这两个体系之中。可以说,这概括了未来中德两国经济领域的主要合作范围。
        《中国产经新闻》:中国能从德国方面学习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技术?
        闫瑾:德国在技术上还是比较领先的。在可能的重点合作领域上,德国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两国制造业需要都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研发层面,有很多技术尚待开发,而德国在这一领域非常强势的。
        两国共同研发的高端技术肯定是共享的。德国在技术方面是占优势的。整个过程中,德国的研发体制、制度、资金体系组合而成的研发机制对中国是有借鉴意义的。同时,两国关于研发和产业界的结合方式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作为技术领先的制造业大国,德国肯定需要依靠高校等研究机构。企业与其有密切的合作,既保证了研究部门的经费,也保证了企业界技术不断更新的应用。德国在这方面的历史比较悠久,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史世伟:首先,应当制定相关标准。就智能制造而言,德国已将之实现于工厂层面。从硬件方面看来,德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当涉及到端对端,涉及整体产业链,包括生产、服务以及面向消费者的时候,整体数据将体现在物联网之中。由此出现的诸多接口,就需要制定大家都认同的标准。最终实现整体虚拟化,各个环节都可以使用这个网络。
        另外,德国在制造业方面十分强大,利用强大的制造业,通过互联网这个工具来整合自己的制造业,但总体而言软件部分相对弱一些。而且德国在网络安全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我们仍可以利用德国在相关方面已具有的经验解决当前在智能化与生产出现在同一环节时可能会出现从而需要面临的问题。而德国也会对我们的部分软件感兴趣。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德国的经验是经过历史的演化,与本国制度有着莫大关系,而每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会转为竞争优势。所以成功的道路不只一条,德国的路径不一定适合中国,虽然某些方面可以给中国启示,但是一定不能完全照搬过来。

(编辑: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