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关注 >

强“中国制造”不是拼“中国独造”

2018-03-30 16:26 [热点关注] 来源于: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导读:而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是中国制造业在平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这对外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机遇。
 从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的相关情况来看,其战略意图之一便是防止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实现后,挑战在高科技领域的美国权威。看来,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显然还没过够高高在上的瘾。可实际上是,中国制造2025从提出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是为了“一国独大”。最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再次强调,中国制造2025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当然包括美国企业。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是“高质量”,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40年,从加工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开放、合作、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也深深地融入到了全球产业分工的体系当中,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中国制造业吸引外资,主要靠给外企有别于国内企业的政策来实现,目的也是“市场换技术”。而自2008年以来,中国逐步取消了对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让外企和中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如此一来,一些外企不适应,在与中企的竞争中弱下阵来,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却一个劲儿抱怨,“营商环境恶化”“外资转移”等。然而外企却只想到其所获安逸,视中国与国际市场规则对接的艰辛与蜕变为“无物”;视中国的进步而不见,只谈自己利益少了;视自己弱势而不见,只谈中企抢了蛋糕。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
  而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是中国制造业在平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这对外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并不是说所有国家都如美国那样不容忍别人技术取得发展,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积极合作便是战略对接的最佳典范。
  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中国不再需要与外资签订协议获得技术转让,而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制造2025中,中企与外企成为“合伙人”,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中企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倒逼外企提升技术,双方在这一过程中都可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也意味着,中外企业便可在价值链上游平等地展开分工与合作。凭什么中企只能在价值链低端从事来料加工,外企在价值链高端从事高技术研发?可以想象,没有竞争的世界经济岂不是暮气沉沉?这不就使原来的创新力量成了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了阻挡创新的力量?
  从历史角度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发端于欧美国家,但随着当时的技术成果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也促进了世界整体经济的增长,成果惠及全人类。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也是如此。
  中国有占世界1/5的人口,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是“世界市场”,如果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现,将会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要使13亿人民的市场成为中外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都能公平竞争的市场。当然这种开放应该是双向的,我们希望美方和其他国家也能为中外企业开展正常的投资和商业活动创造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编辑: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