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快速通道 > 行业新闻 > 厂商资讯 >

青岛制造“下一站”:智能制造

2015-12-29 14:31 [厂商资讯] 来源于:青岛日报/青报网
导读:海尔历来是青岛制造的风向标,青岛制造的 “下一站”将是怎样一幅图景?通过海尔等企业的大胆探索,或将渐渐勾勒而出。


图片来源于百度

      在国内制造领域率先拥抱互联网的海尔,目前已经建成7个互联工厂,使全球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定制个性化产品。“现在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好的是电商,但是我觉得下一个最好的就应该是互联工厂。”谈及中国制造与互联网的未来,张瑞敏这样预测。

  海尔历来是青岛制造的风向标,青岛制造的 “下一站”将是怎样一幅图景?通过海尔等企业的大胆探索,或将渐渐勾勒而出。

  率先转向智能制造

  以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分野,土地、环境、人力等红利的快速消失,过剩产能的不断积聚,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需求不振,使中国制造面临巨大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以海尔为代表的一批企业,目前正全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或将成为青岛制造再次站在中国制造风口的破题之刃。

  资源、人力成本等方面日益严厉的制约,以及全球性的低端产能过剩,倒逼青岛制造全速向互联网工业的方向转型,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渗透,尽快形成柔性化、协同化、网络化、定制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以海尔、海信、红领、澳柯玛、双星等一批先锋企业为先导,青岛制造近两年来已在国内率先拥抱‘互联网+’,围绕互联网工业的智能制造这一关键环节,展开了转型升级的全面探索。”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这样告诉记者。

  目前,我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其中,海尔已在青岛、郑州、沈阳等多地建成自动化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智能工厂,而且是高度智能化的“黑灯工厂”。海信黄岛工厂作为这家企业产能最大的电视制造工厂,其中一个车间每月生产70万套主板和90万根灯条,现在已无需人工搬运物料,机器人、机械手、自动化专机代替人工进行产品的装配、检测、包装。赛轮股份、森麒麟轮胎等企业,则已建成了轮胎生产智能工厂,实现物料、生产、产品存储与运输的自动化。

  制造商变身“客户运营商”

  正如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学院院长、SAP前董事长孔翰宁所说,目前“在制造行业,制造本身与客户服务、行业服务正慢慢地融合,今后你可能分不清楚制造与服务这两者的区别。”青岛制造下一步的转型升级,必须推动原本各自为政的制造、服务两大环节加速融合,围绕销售与服务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而准确地探知、满足客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从原先单纯的制造商,转变为能够满足大规模、个性化需求的“客户运营商”,才有能力在我国正在展开的供给侧改革中抢占先机,率先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

  在我市,红领目前已经以大数据为支撑,以满足全球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主导,实现个性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探索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双星正在打造的工业4.0生态圈和服务4.0生态圈,目标是通过两个生态圈的相互融合,让客户参与产品定制化、加工自动化、企业互联化的各个交互环节,从而为客户创造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为行业提供智能装备、标准和整体方案。

  2015年岁末实施的 《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2015-2020)》,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制造,打造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2020年争取建设和改造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制造战略的全面实施,必将全面改造和提升青岛传统产业,同时激活壮大新兴业态,使青岛制造“下一站”像精彩的过往一样饱受期待。

(编辑: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