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二五”期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随着12月29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四号卫星,201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经完成了19次航天发射任务。 今年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2015年计划完成20次宇航发射任务。虽然距离该目标还相差一步,但仍然追平了2012年的19次发射最高纪录。2014年我国成功进行了16次宇航发射任务。 “十二五”较“十一五”的发射数量翻了一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在受访时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次数已达到222次。该系列运载火箭“十一五”期间发射48次,“十二五”期间86次138星,较“十一五”翻了一番。 同时,长三甲系列也创下了单一型号年发射9次的历史新高,是全年发射最多的一型火箭。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到了97%,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成为航天各国发射成功率最高的运载火箭。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国家重大航天专项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于登云举例,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发射了3艘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北斗导航工程成功实现区域组网应用并开始向全球组网迈进,高分专项高分二号任务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分辨率进入亚米级时代等。 国际化脚步加快 “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完成了10次国际商业发射。今年11月21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老挝一号通讯卫星,评论称对于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具有深远意义,极大地提升了长征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宇航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巴基斯坦通信卫星、玻利维亚通信卫星等成功发射,还签署了委内瑞拉二号遥感卫星、白俄罗斯通信卫星等研制协议。“十二五”期间共签署了31份政府、机构间合作协议。 赵坚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有6颗卫星整星出口,“中国为用户国家制造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在轨交付”,预计“十三五”期间还有若干颗卫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地面系统合作项目也在持续推进。 微小卫星发展势如破竹 今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20颗微小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其中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单位研制的开拓一号、希望二号、天拓三号、纳星二号、皮星二号、紫丁香二号等微小卫星,主要用于开展航天新技术、新体制、新产品等空间试验。 10月3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对外表示,将在2022年左右建成由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微波卫星以及多颗视频高光谱等微小卫星组成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 可喜的是,该卫星系统将于2016年年底前执行首次发射,也就是说,我国将于明年年底前拥有可以获取0.5米级分辨率影像的商业遥感卫星。 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明年首秀 此外,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将在2016年迎来“首秀”,将会把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提升2.5倍,使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届时,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将能够与传统航天强国比肩,迈入世界前三的水平。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目前中国在役的主力火箭——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以及上述提到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将在2016年迎来集体亮相,发射任务领域更广,将覆盖民用卫星发射、商业卫星发射以及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从“高强密度”到“高常密度” 2016年,我国将迎来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为代表的2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从 2016年开始的未来5-10年内,该院运载火箭将持续保持高强密度发射,年度发射预计为15到20次,呈现高强密度常态化的特点。 据了解,我国火箭年生产能力已由5-8发提高到16-20发,研制生产周期由5-6年缩短到2-3年,为高密度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