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关注 >

智能制造≠机器换人

2015-11-18 09:06 [热点关注] 来源于: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导读:柳百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制定和相关研究。
  智能、绿色破解制造业难题
  柳百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制定和相关研究。
  柳百成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三大突出问题:创新能力不强,比如创新能力指数(GII)及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在世界上仅处在25—30名左右的位置;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比如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发动机仍需依赖进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
  为此,柳百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政府应推动建立为全行业服务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或国家制造创新研发中心,通过数个这样的创新平台,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推进智能转型,积极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比如已经具备数字化制造基础的航空工业和汽车工业,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平台。数字化制造基础条件差的企业,则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智能制造路线图,逐步推进。
  强化工业基础,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的研究,这是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前提。
  推行绿色制造,比如钢铁、化工等流程行业要全面推行生态化、绿色化流程制造工艺,要集成产品生产、能源转换、废弃物再利用等多种功能,特别是要从源头(材料与能源)抓起,全面推广精密化、轻量化、绿色化等先进制造技术。
  日本工程院副院长谷口功认为,中国部分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日本也经历过类似阶段,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创新技术,还需要继续扩大消费市场。
  谷口功说,中国经济增速较前几年虽然有所放缓,但经济总量仍在不断增长,社会需求仍在增加,需要继续扩大内需消费市场,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现在过剩的产能就能通过新增的市场消化掉。
  智能制造并非“机器换人”
  智能制造必然会带来机器人大量代替人工的现象,不少专家们认为,发展智能制造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机器换人”,相反,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具备高等技术的产业工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并不提倡“机器换人”的说法,他认为,用机器代替一些繁重、危险的工序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想实现制造业水平的提升,绝不能够忽视人的作用。
  “不仅仅是把人(用机器)换掉,更重要的是提升工人的素养。”李培根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中仍普遍缺乏高素养的产业工人,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群体,难以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我们不仅需要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缺一不可。”柳百成也赞成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一流产业工人群体的支撑。他介绍,在美国、德国等世界制造强国的中高等教育中,除了培育研究型人才,也十分强调培育“工匠级”的技术工人,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副院长朴腾彬认为,为了适应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有教育观念需要改变。他建议,在制造业这一领域内,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掌握各项实际操作的技能,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朴腾彬说,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大量为人类生活工作提供便利的机器和设备,但这其中仍需要人类本身来进行创新,比如各类手机软件之于手机本身。而除了提升产业工人的素养之外,智能制造的发展也有可能推动更多人投身到服务业中,利用新技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编辑: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