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后用工未减 最缺管机器的人
作为一名90后产业工人,郑章腾早已不习惯看电视直播,可10月18日晚上下班后,他却提前守在了电视机旁,全程观看了央视《对话》节目。这期节目是关于东莞机器换人的讨论。 节目中,袁宝成说,东莞机器换人并不是头脑发热,应该是大势所趋,制造业的拐点已经到来,现在东莞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这逼着东莞要大规模进行机器换人。 郑章腾看完节目以后很开心,他说,自己刚成为一名CNC(计算机数字控制)见习技术员,从市长和企业家的言语中,感觉像他这类智能制造人才在企业中将更加受到重用。 这已然是趋势所在。过去半个多月,记者通过多次走访调查发现,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东莞的劳动力市场正发生结构性变化——制造业企业中低技能、高危的岗位正在被机器人逐步取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需求正迅速增加。
1 生产线从人满为患到空无一人 机器换人初衷并非把原有的工人从生产线上换掉,而是因为招不到人,所以采购昂贵的机器取代。 长安镇的振安路边上,聚集着多家大型手机结构件代工企业。作为其中的领军企业,劲胜精密的产品在全球手机结构件市场占有率达15%以上,年营业总收入近40亿元,产能规模和综合实力位居手机结构件行业前三甲。 然而最近两年来,随着手机结构件金属化趋势加剧,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人口红利优势不再,这些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即便如行业“隐形冠军”的劲胜精密,同样面临着转型爬坡越坎的考验。 从2014年开始,劲胜精密在手机金属结构件车间率先启动机器换人。按照企业的规划,未来数年,劲胜精密将持续加大投入进行智能工厂打造。“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机器换人,逐步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技术设备服务商。”劲胜精密总裁办主任曹豪杰说,机器换人正处于时代风口,市场对产品制造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制造企业,他们有着迫切的转型需要。 “不得不换了。”石碣一家大型电子企业负责人说,企业近年来不仅用工成本增高,更为重要的是招工越来越难。机器换人初衷并非把原有的工人从生产线上换掉,而是因为招不到人,所以采购昂贵的机器取代。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并不现实。 在东莞,今年全市用工缺口已达到10万人的水平,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和长远发展造成直接影响。按照劲胜精密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王建的说法,成本的不断增加,正在加速蚕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机器换人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已是箭在弦上。 2 部分工人转岗薪资降低跳槽 不出意外,明年我国农民工将出现负增长。人口红利的消失,机器代替人工,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 在金属精密元件的制造过程中,抛光工艺一直是十分依赖于手艺精度的技术活,即便是有着数年经验的抛光师傅,也难以保证生产的良品率。且由于该领域合适的人才一将难寻,企业往往需要为此支付更多的用工成本。在另一层面,相比其他车间,抛光车间粉尘大、环境脏,更容易令员工患上职业病,且存在引发爆炸等潜在危险,也让企业的安全生产弦时时绷紧着。 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2013年下半年以来,东莞一家大型手机元配件生产企业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引进数十个机械手,对抛光工艺进行智能化生产探索。如今走进该企业的抛光车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机械手取代了往日大量的抛光师傅,就生产线末端以往所必需的品质检验人员,也随着企业对手机元配件生产工艺的革新而变得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以同时抓取并检测8个手机元配件的机械手,工作效率由此提升近一倍,每条生产线的用工则在原有基础上又减少了3个人。 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断落地,机器换人在传统制造企业中已然迅速铺开。尤其在一些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存在潜在安全危险的岗位,机器换人的做法被诸多企业认可,综合效益更为凸显。 以前述企业为例,使用机器人抛光打磨后,该车间的人力从改善前的650人降到改善后的60人,人力节约590人;产品不良率大幅降低,设备产能效率则大幅提高。按照产值换算,企业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收回了抛光车间机器换人所投入的成本。 在东莞万德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福成看来,把危险的工作交给机器,让紧缺的劳动力转岗到机器暂时无法替代的岗位,这无疑是在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的时期最好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顺利转岗,对工人来说,更换岗位却面临着降低薪水、短期无法适应的困局。 日前,记者对东莞一家制造企业中109名因机器换人而面临离职或转岗的工人进行电话访问发现,其中80%以上电话已经显示为空号。而接通的工人中,大部分人已经去了深圳等周边城市及内陆地区从事原来的工种,大多数人并没有留在原有企业,接受再培训转岗的邀请。 一名年龄为45岁的雷姓工人说,他所从事的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性岗位,老东家实施机器换人后,要把自己从技术岗位调到了普通岗位,但工资降低了近三分之一,因此他选择了离职。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更在其著作《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中清楚地表明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天,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已经呈现不可逆转之势。里米.里夫金的判断不无依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民工增长率已经降到了0.1%。而在2010年,这一数字还是6%。不出意外,明年我国农民工将出现负增长。人口红利的消失,机器代替人工,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 3 四分之三的企业“机器换人”后用工未减 机器替换的更多是生产效率低、工作较为辛苦、且具备一定危险性的岗位,这些岗位也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所不愿意做的。 现实的另一面是,在东莞,当被问及机器换人是否造成大量失业时,多数企业主均偏向于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东莞万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成福说,企业因为招不到人才被迫用到机器,并不是机器来了就容不下人了。在此期间,就算有个别岗位员工被机器替换,也会被安排到其他岗位。就目前来看,企业每月正常流失的工人都有百人以上,蓝领工人依然非常紧缺,不间断招工还是常态。 东莞百进五金塑料有限公司副总监吴元梅也表示,机械手代替人手后,公司并没有进行人员的裁减。因为在处理头盔顶壳批锋的岗位上,人员流失率本身较高。一些年轻的工人会因为感觉工作辛苦,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离职。一些40岁左右的老员工则会被分配到装配或其他的岗位去工作。吴元梅认为,机器换人最主要还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益。 东莞劲胜企业大学相关负责人李政则指出,机器换人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机器减少用工成本,解决长期存在的、因人才结构不匹配导致的“用工荒”。可这并不意味着大批工人将失业。以劲胜精密为例,员工内部转岗消化的情况十分普遍,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对产业工人的需求还是会增加的,只要工人们愿意,都可以通过培训实现调岗消化。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工人因考虑调岗面临工作地点改变或需要耗费精力再学习,不愿意做出改变的,选择辞职去其他企业从事同样的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这都属于双向选择的正常人员流动。 来自宏观层面的数据似乎同样支持着上述观点。东莞经信局局长叶葆华透露,机器替换的更多是生产效率低、工作较为辛苦、且具备一定危险性的岗位,这些岗位也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所不愿意做的。从该局目前走访调研的情况看,参与申报机器换人的企业中,有75%左右的企业用工没有减少,有些企业在大力增加招引机器人人才的情况下,用工甚至不减反增。只有约25%的企业的用工数量有所减少。 4 智能制造人才薪资两年涨三成 机器换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需要大量既懂得工业机器人研制操作、又熟识制造企业所在行业制造工艺特点的复合型人才。 著名企业家马云近日在演讲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技技术革命,不仅没有消灭就业,而且创造了更多就业。只是那些技术含量不好的就业可能会受到挑战,每次技术革命实际上是对新的技术要求,新的知识要求可能更高了。正如马云所言,机器换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需要大量既懂得工业机器人研制操作、又熟识制造企业所在行业制造工艺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可这一块在国内刚起步,很多企业都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一家上市企业的高管就举例说,此前,他们曾希望在国内邀请工业机器人专家给公司高管授课,讲授全球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可找遍了国内教育培训咨询机构后却发现,合适的讲师屈指可数。最后,企业不得不从西门子高价请讲师来授课。 与机器换人相关的人才身价不断水涨船高,则是企业求贤若渴的另一种表现。劲胜精密总裁办主任曹豪杰告诉记者,目前对于制造企业机器换人而言,最为抢手的是与智能工厂开发与运行相关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架构工程师、实施工程师,还是普通的系统开发员,在过去一两年的薪资水平都至少上涨了30%至50%,其中以架构工程师和实施工程师最为稀缺,不少企业都面临竞争对手高薪挖人的考验。 “现在我们需要培养和招聘大量符合智能制造需求的中高端技术人才,可各家都抢人才都抢得很厉害。”曹豪杰说。 智通人才部门经理贺先发则透露,除了企业进行机器换人外,东莞还出现了很多造机器人的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月薪普遍过万元。 5 企业亟需智能制造应用人才 既熟悉传统行业工艺,又懂得机器人技术,且能将两者很好结合起来的应用人才倍受企业青睐。 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蒋仕龙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他指出,由于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利用工业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对自身的需求并不明确,很多时候需要专业、懂行的人才帮助企业制定最佳的技术改造方案,但由于机器人产业在国内刚起步没几年,这类人才并不好找,很多机器人企业对智能制造应用高端人才求贤若渴。 90后产业工人李粮根的跳槽经历,或许能说明处于风口的智能制造人才是如何火起来的。 李粮根告诉记者,大学期间,他所就读的数控专业,在当时并不红火,甚至说有些冷门,就业率远不如同系的模具专业。2011年从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专毕业后,李粮根应聘进入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如愿成为一名数控设备技术员。 尽管拿到手的月薪仅有4000元不到,但当时的他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毕业时,班里面的同学整体就业并不算好,一些同学因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然而,市场需求的变化之快远远超乎李粮根的预想。在比亚迪锻炼约两年后,李粮根跳槽到伟创力(东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一会,他升职为一名CNC技术组长,工资涨到了5000元以上。尽管时运不佳,由于国外订单缩减,李粮根所在的车间不久后便宣布解散,与员工们解除劳动关系,可李粮根很快便找到了新的工作——2014年9月,李粮根成为劲胜精密的一名技术员,且收入不降反升。 “从2014年开始,数控行业进入爆发期,光长三角和珠三角就增加了数十万台CNC机床,工作机会很多,很多企业给的薪水都比前几年高了很多。”如今,李粮根已晋升为一个CNC车间的科室领班,下面带着20多号技术员监控车间的生产,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维修处理。 行业的发展让更多产业工人试图通过转型来提升竞争力,学习自然成了他们一致的法则。广东智通职业培训学院执行院长谢灵军说,近年来如电气工程等机器人应用相关的培训班逐年趋热,该类别招生人数从最初每年200人增加到今年的500人。另一个特点是,企业委托培训与半工半读的周末班人数明显增加。他做过统计,每个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被机器替换的普工,试图通过学习来谋求转型。 不仅是个人在谋求提升,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提升工人的技能水平,适应工作发展变化。 东莞百进五金塑料有限公司在机器换人上大约投入了500万的资金。该公司在头盔顶壳批锋的处理上引用较多的机械手,采用的机器是德国原装进口五轴CNC机。 该公司总经办运营副总监吴元梅说,为了使工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操作这台机器的技能,企业派了两名技术人员到德国的工厂去培训半个月。这两名技术人员回到工厂后,再对工厂内一些学历较高的技工、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接受培训的员工接近60名。 在劲胜精密,企业则已经把李粮根和郑章腾这些人才视为企业未来打造智能工厂、甚至转型智能制造的重要培养及储备人才。在积极引进智能制造领域中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企业希望通过加强现有产业工人的内部培训,也能够培养出一支属于符合企业智能制造转型需要的自有人才队伍。 劲胜企业大学相关负责人李政回答称,并不是每一个产业工人都愿意并适合从事智能工厂的工作或培训,因此,企业在内部会实施自愿报名和竞争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挑选合适的人才参加培训,并进行严格分级考核,力求让培训更有成效。以他们所举办的首期智能制造培训班为例,上课的有100余人,最终通过率只在50%至60%之间。 李粮根则发现,随着智能制造的火热,这两年,一些昔日毕业后转行去做销售的大学同学,重新回到了专业老本行,做起了CNC技术工人。尽管入行晚,起点比李粮根低了不少,可这些同学还是跟李粮根说,他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