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广东机器人市场将爆发增长
当前,广东制造业发展既面临欧美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新兴国家“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又面临人口红利消退、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挑战,面对多重挑战,广东制造业要如何突围? “‘机器代人’生产方式推动我省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近日提供给南方日报的《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广东正全面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机器代人”步伐,推动制造业再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 预告 4月8日,南方日报社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将联合举办座谈会,主题为:广东新常态下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机器代人”对广东经济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影响。届时,业内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代表将围绕该主题开展座谈。 名词解释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变量,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反映。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体现在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从物质形式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数量比例称为资本技术构成,通常用固定资产合计除以从业人员数量来表示;从价值形式上看,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两者之间比例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变资本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变资本除劳动力工资外,在新时期还包括品牌、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新因素。
与国际先进制造强国 差距仍较明显 “面临欧美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新兴国家‘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广东制造的比较优势不断缩减。”报告指出。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引导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逆转移”。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显示,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业指数已达96,制造业成本已与美国相差不大。同时越南、印尼、泰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 报告显示,以工资成本为例,我省的成本明显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但高于越南、泰国等国家。据资料显示,目前广东制造业实际月均工资约为3000元,折合人民币后美国约为11655—28261元,日本约9800元,越南约2330元,泰国约1600元。 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重构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已位列全球第一,但总体上仍然是为制造强国加工制造的“世界工厂”,距离制造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广东作为中国的制造大省,与国际先进制造强国的差距更为明显,总体上除规模占据优势外,综合竞争力和质量效益等都处于劣势。 工业技改与智能制造 提升综合实力 近年来,为应对招工难、融资难对制造业发展的多重制约,省委、省政府出台重大举措,全面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机器代人”步伐,推动广东省制造业再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 报告指出,随着工业技改、智能制造的大力推进,广东制造业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8.5%、27.0%,形成了新型显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通信、LED和节能环保等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我省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明显夯实。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重大政策文件,东莞、佛山、广州、深圳也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东莞率先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佛山提出对工业企业进行2.0补课、3.0普及、4.0示范,促进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报告认为,以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率、土地产出率和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全省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成效明显。 未来3年机器人产业将爆发式增长 趋势1.机器人应用市场需求将平稳增长 工业4.0革命的兴起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机器代人”的加速器,必然加快提升广东资本技术构成。 报告认为,“机器代人”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我国已连续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其中广东占全国1/3的市场份额。随着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机器人应用的成本和技术难度不断下降,“机器代人”的投资回收周期不断缩短,我省将有更多企业进行“机器代人”。预计到2017年末,全省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改,约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实现“机器代人”。“十三五”前3年,广东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将随着技术有机构成的快速提升而提升,不变资本增速将明显快于可变资本的增速。“十三五”末,随着大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初步完成,机器人应用市场需求增长平稳,资本技术有机构成的增速将放缓。 趋势2.“互联网+”产业比重继续增大 大数据变革、“互联网+”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涌现,经济结构将从“重资产、慢流动”向“轻资产、快流动”转变,必然加速广东资本价值有机构成的下降。 报告指出,在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倒逼下,我省制造业企业加快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电商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明显,广东资本有机构成中研发投入、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品牌等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大。随着大数据革命的加快推进,我省“互联网 ”的新业态比重将继续增大,重工业部门比重继续减小,资产结构呈现“由重变轻”的趋势。随着广东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高端化加速,资本价值构成将继续下降。 趋势3.“十三五”末期我省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逾30万台 “机器代人”将加快我省就业结构优化,制造业替换下来的劳动力将流向服务业再就业,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 报告认为,从企业用工看,“机器代人”将推动低端劳动力向新型产业技术工人转变。企业应用机器人,一方面减少了危险作业、重复繁重劳动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增加了研发、应用、销售和维修等就业岗位。如深圳赛意法微电子公司“机器代人”后,平均应用5—6台机器人就增加1—2个技术服务岗位。从二、三产业用工看,“机器代人”将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转移到服务业就业。2015年前三季度,受“机器代人”、制造业去产能等影响,我省工业企业岗位平均每季度减少22.54万个,第三产业平均每季度新增25.18万岗位,总体看我省平均每季度新增2.65万岗位。在市场配置下未来将有更多普通工人转移到服务业就业,若保持该趋势,预计工业企业用工每年将减少约90万人,但服务业吸纳就业量每年将增加约105万人,总就业量每年增加15万人。 报告表示,到“十三五”末期,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80万台;据省经信委预测,到2020年末,广东工业机器人保有量30万台以上,比2015年至少增加25万台,继续保持全国市场份额的1/3以上;机器人密度将达100台/万人以上。未来5年仅广州机器人保有量就达到10万台。 对策建议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李鲁云: 补齐短板提升智造的国产化水平 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李鲁云认为,“十三五”时期,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去产能是重中之重,必须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大力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产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创造新的技术红利和人口红利,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质量”“广东智造”“广东服务”转变,不断优化我省经济资本有机构成。 为加快我省“机器代人”步伐,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李鲁云代表课题组提出以下五点对策建议: 第一,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智造的国产化水平。大力推动自主创新,通过“三个一批”全面提升广东智造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性机器人产业集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机器人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骨干企业;实施一批智能机器人科技重大专项。 第二,创建平台,完善智造的服务支撑和产业标准。建立完善智造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产业、服务等标准体系建设;实施质量品牌强省工程。 第三,提质增效,分步实施“机器代人”。分类分阶段推进技术改造;分行业、分区域推动机器人应用。各市要因地制宜推进机器人应用,根据各自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劳动力结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器人应用。 第四,降低成本,打好降实体经济成本的组合拳。在目前人工成本上升不可逆转的趋势下,要开展降低智能制造综合成本行动,建立融资租赁担保机制,降低企业使用成本;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减轻企业成本负担。 第五,协同合作,构建高素质的产业大军。要推动我省从农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转型、从劳动力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加强“中外合作”,引进和培育研发、设计、集成等高端人才。 “机器代人”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一:不是全部制造业必须使用机器人 广东较多的制造业企业属于小批量的中小制造企业,不是全部适合“无人工厂”,必须按照自身需求、按照成本定制技改项目,小微企业进行2.0补课,推进电气化改造;传统产业进行3.0普及,推进自动化改造;智能制造企业进行4.0示范,推进智能化升级。该用机器手臂用手臂,该用整体机器人用整体机器人,该用人工用人工,绝不能为赶潮流盲目进行“机器代人”。 误区二:不是要换掉全部岗位劳动力 “机器代人”本质上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以机器代替高危险、高污染、高强度、高精尖、重复性岗位环节的劳动力,以达到安全、高质、高效和缓解招工难的目的。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就业需求,替换的劳动力经过简单培训后,会自主分流到智能设备操作、服务、维修等岗位或者服务业,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 误区三:不是简单提高效率而是必须提高质量 “机器代人”、智能化改造目的不单是通过机器人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要提高产业产品质量和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不能“机器代人”后只是“量变质不变”,仍生产大量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产品,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必须在“机器代人”的同时,同步加大营销、品牌、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误区四:政府要引导不要主导 “机器代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政府无需主导这一过程,否则易误导企业的非理性投资,要发挥好产业政策规划引导的作用,发挥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平台的作用,推动企业从“要我换”变成“我要换”。 数读 工业机器人规模快速壮大。据统计,我省2014年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产值约3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值约100亿元;2015年机器人保有量达4.14万台,其中新增需求约1.82万台,占全国新增需求总量的1/4,粤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000台左右。 全省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成效明显。从全省看,2014年广东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9.4万元/人,人均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9.2%、8.6%和6.0%。 东莞66%的制造企业实施了505个“机器代人”项目,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4.9%,产品合格率从89.3%提高至96.6%,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2.5%。电子信息工业实施“机器代人”后,增加值达800多亿元,增速比全市工业行业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每条生产线从24人减少到2人,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3.67倍,合格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