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寒冬来临 业内人士:没欠薪企业仅有30%
寒冬的气息在制造业中进一步蔓延,部分公司长年扩大产能所带来的资金缺口已经超过所能负荷的范围。 继华为一级供应商福昌倒闭之后,上个月,投影行业明星公司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雅图”)被裁员工到公司门口追讨欠薪。
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类似这种欠薪行为在制造行业内非常普遍,“现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准时发薪的企业只有30%左右。” 在今年9月份,网上流传一封《雅图告全体员工书》被大量媒体转载,在这份材料中,雅图表示公司发展在2014年下半年以来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导致工厂被迫停工,员工薪资延期发放等情况,而鉴于这种情况,公司决定进行裁员。 记者就此事拜访雅图公司,发现其已在一个月前搬出官网上显示的位于深圳科兴科学园办公地址,离开时所签订一年租约还未到期。事后记者多次致电雅图公司,并未能联系上。 “明星”陨落 跟福昌一样,在被曝出拖欠工人工资之前,雅图在业内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雅图官网内容显示,雅图成立于1998年,是全球领先的微显示投影技术研发、高端制造和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商,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DLP、LCD和LCoS三项技术的研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4家分公司、20多个办事处以及700多个经销商。企业员工近千人,其中主力研发人员占30%。 有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雅图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扩张所带来的结果。 投影行业的巨大竞争让雅图感到巨大压力,除了研发,从2005年开始,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投资并购,扩大雅图在业内的影响力。 两年前,雅图并购富可视与TCL合资公司SMT,并将其改名为安曼特微显示技术有限公司,随后主导SMT其与所收购的富可视ASK、Proxima品牌整合工作。 2012年,雅图开始布局影院产业,谢敬曾计划5年之内建成千家影城。当时谢敬有意将产业布局在个人消费,其曾对媒体表示:“与其他行业相比,投影行业总产值相对较低。但它以后的成长空间大,不仅是教育、政府、商务等传统的行业用户会大幅增加,随着微型投影产品和智能电视的逐渐普及,个人用户的增长空间更是巨大。” 如今时间过半,雅图影城共建成14家,大部分位于广东地区。 扩张所带来难以消化的资金问题。同时,产能的扩张也给雅图带来生产压力。2014年6月,谢敬出访欧洲,签下了1亿欧元的订单,以及与英国当地投影机销售渠道商制定3年5亿欧元的业务销售意向书。 今年以来,雅图动作减少,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今年9月,雅图发布《雅图告全体员工书》,对人员进行精减,并且承诺员工欠薪将于2016年春节前发放。 而在制造业内,雅图的情况不是个例,文章开头所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内没有欠薪企业只有30%左右,今年经济不景气,这种情况有所加重。” 价格战蔓延 一边现金流难以承担工人薪资,另一边为了生存运营工厂不得不降低产品出厂价格来保住订单。 由于大部分的代工商缺少必要的研发技术,加上近些年来手机厂商大幅减少手机单款,工厂总订单数量在减少。 “以前一种手机都有几十款,现在减少到一个品牌手机只有两三款的数量,一些为企业提供配件的供应商,面临问题就是一款机型不拿下来,一年都没有机型做了,这个时候他们会压低报价,可能这个报价没钱赚也会去报价。”一手机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而这种低价竞争对产业造成伤害非常大。“PPI连续4个月下降,这意味着下游客户压价,上游供应商低价竞争也很激烈。”上述手机行业人士说道。 这种激烈竞争从整个产业链中蔓延开来,供应商把成本压低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形成压价的传输。 据记者了解,在倒闭之前,福昌产品曾受品牌压价,压价幅度超过50%,随后其向供货商提出30%降价。 “国内OEM最终竞争还是成本竞争,他们会想各种办法去压制成本,比如说在供应商上,因为成本作为竞争目标的话,可能在其他地方会打折扣,这样的话质量技术会受到影响,受到影响的话只能做低端的,就形成恶性循环的情况,主要以价格作为最大吸引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执行总监范顺告诉记者。 转型“阵痛” 目前,国内制造业正面临升级转型关键时期,根据广东省制造业协会数据,广东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今年9月开始连续三个月不足50。 PMI指数特约解读专家陈鸿宇教授指出,这个参数表明虽有短暂回升,但制造业仍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而伴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升高等原因导致附加值低的ODM条件越发艰苦。 “这些OEM会受制于下游厂家,没有自己品牌,做代工的,整个产品生产受制于下家,对下游终端市场客户的需求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对整个下游市场反应速度比较慢。未来这些比较低端的或者上游企业,发展面临压力会越来越大。”范顺预测。 随着国内制造业环境恶化,更多国内外硬件品牌布局东南亚国家,虽然未来制造业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但是目前来看,国外布局不完善,国内制造业仍是这些品牌的首选。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国内制造企业在面临下行压力时要更多考虑如何进行产业转型。“长期来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内,同时考虑是否需要自主品牌,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下游厂家。短期来说,人工成本上升,机器效率取胜,技艺方面不光从人工成本下手,生产要从效率、柔性方面短期内做些事情,使它在竞争中能够加强实力。”范顺说道。 (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admin) |